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穿行在办公大楼中,聆听着冬天寂静的声音,思绪也随之飘远。
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我要将去往何方?我将来的路如何走?
带着这些疑问与困惑,我们走进了新一期楚法讲堂的研讨之中。
我为什么要到基层去入额
刘媛,2007年12月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23年11月到楚雄市人民法院初任法官
到底要不要去入额?这个问题,也是我报名参加员额遴选考试之前反复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曾经被很多关心我的同志反复灵魂拷问。应该说不建议的很多,当然支持的也不少。大家都知道,2019年4月23日新修订的《法官法》规定“初任法官一般到基层人民法院任职。”这条规定,打破了高中级法院法官助理在“本院入额” 的原有模式。这个要求对于高中级法院的法官助理是残酷的。
一开始,我也在观望,想着上级法院会不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但等了三年也没有结果。所以到底要不要去基层法院入额,对我来讲,抉择真的很艰难。
当时的心境,可以用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那句“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来形容。当然,最终助推我作出艰难决定的还有领导、同事们的支持。他们帮我研判分析,引导我、鼓励我,坚定的支持我,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当真正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似乎有了一种勇气,目标也变得清晰起来,也如释重负。
客观来讲,到基层法院入额定然要比中院辛苦,但我想,当你走累了回望自己的初心:作为法院人,不就为一朝三尺判台么?
来到楚雄市法院后,
我发现这里85后、90后的法官有很多,
并且多数都已经有了丰富的审判经验,
早已能够独挡一面了,
我只觉得自己应该早点作出选择。
到基层入额到底好不好?
来到市法院后,我被安排在执行局工作,初到执行局,就听说这里是最苦的部门。有人问我:你是不知道基层有多苦吗?为啥如此想不开?
刚开始独立办案,更多的是跟不上、不适应。尤其是面对新单位、新同事、新领域、新条线,我也曾经一度感到彷徨和迷惑,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只有主动学习新本领、快速融入新环境,才是迅速成长的不二法则。
至今还记得我办理的第一件执行案件,当事人一家三代住在一个八十几平的房子里,由于房贷逾期4万元而被银行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这边没有偿还能力,银行这边要求拍卖房屋。当事人一听到要拍卖他们的房屋,情绪就非常激动,多次打电话威胁,甚至哭闹。我也知道,如果拍卖房屋,就意味着这个当事人一家三代没有了家,于是经过多次与银行沟通协调,终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还款方案。
通过执行局的历练,也让我认识到执行是一门学问。
上至执行规范,下至具体操作,再到做工作时讲人情事故。在我们执行局人人都有一本《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这本书俗称执行白皮书,分门别类地罗列着1000条具体操作规范。有的同事这本书的哑光封面被磨得锃亮,内页也被折满了角,让我不由心生敬畏。
今年2月份开始,我负责办理执行异议的案件,如果说执行是当事人权利的终点,那么执行异议就是执行工作的紧箍咒。执行行为的异议,通常很棘手,需要评判执行员的行为是否合法。案外人执行标的的异议有时真的让人很难辩别真假。在执行实施阶段无法执行到位的案件,当事人便会找各种理由通过追加、变更等各种方式来提升执行的期望值,一些被执行人也会穷尽可能逃避执行。在办理执行异议案件中,我也一直要求自己按照法律规定认真审查每一件案件,既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防止当事人利用执行异议程序阻碍执行。
如果问我是否辛苦,答案是肯定的。但我想,大量办理案件,就好比在跑马训练中积累跑量,办案思路在一轮轮收结案的循环中趋于成熟,办案经验在一个个案件的历练中持续积累,办案嗅觉也在一点点探索发现中愈发敏锐。所以,我觉得到基层法院入额,不能简单的用好或不好来评判,更多的是收获和积累。
所以,我想和各位年轻的同志说
人都是有路径依赖的,在重大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等到再想改变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容易或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当顺势而为。
入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入额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的光环,而更是一份职责和使命。
我们既然愿意选择法官这个令人敬仰的职业,就必须接受这个规则,也只能脚踏实地全新开始,从基层做起,笃行致远。
参加研讨的青年干警聆听了刘媛的讲述后,反响热烈。其他青年干警也分享了自己入额成为员额法官的感受。
每个人均结合了自己当前的岗位以及自己的工作发展和自己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交流探讨。
入额不是终点
学习也没有终点
在实现法治梦想的道路上
有你有我有他
愿我们相伴而行
向阳而行